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47节(2 / 2)


  她起身拍拍手,今天下雪了,有些不放心老爷子一个人在牛棚,想去看看。

  “去看你阿爷?把这些糍粑带上,估计李老哥那没有。”罗细妹递过来一个小篮子,又说:“棉衣做好了,也拿去给吧。”

  阮清秋高高兴兴回了声:“好嘞,谢谢阿奶!”

  正好,她昨天去镇上,还从张二牛那搞来一顶厚实的雷锋帽,一块送去。

  见阮清秋要出门,顾青林连忙追上来,仔细给她系紧围巾,又灌了瓶热水塞她怀里,自己也穿戴好后,说:“我也去。”

  路面的雪松松软软,被早起的人一踩,变得泥泞不堪,十分不好走。

  “过来。”

  阮清秋朝顾青林招手,稳稳牵住他,呼哧呼哧往前走。

  少年面红耳赤起来,轻轻捏住女孩手,心里甜滋滋的,快乐得冒泡泡。

  牛棚里一片冷清,没有任何烟火气。

  “阿爷,我们来了!”

  屋里的煤油灯亮起来,老爷子推开门,面上一片正常,眼里却暖起来,扫去眼底的孤寂。

  他如往日那样,先给他们把脉问诊,然后才围着火炉边烤糍粑边考较他们的学业。

  “这几天下雪,路滑不好走,你们就别来了,我把接下来这段时间的作业给你们布置了,等天气好的时候再过来,切记不可懈怠,要互相监督。”

  他叨叨地说着,阮清秋点头,心里却决定,无论天气多不好,她也要每天过来。

  第64章 想给秋秋花钱

  第二天, 雪不仅没有停,还越下越大了。

  阮清秋每天雷打不动地带着课本去牛棚,老爷子赶了她几次,“去去去, 老头子不要你陪, 好好在家待着!”

  “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把手放在耳后, 冲着对面吹胡子瞪眼的老师说。

  说完,又装模作样地摇头叹气:“糟老头子坏得很, 身为老师, 竟劝阻一心好学的弟子不上课!”

  话音落, 老爷子的竹戒尺“啪”一下。

  “戒尺在手, 天下我有。”阮清秋揉着一点印子都没有的额头, 皮道。

  顾青林看得直乐, 冷不丁也挨了老爷子一戒尺, 老头绷着脸, 淡声说:“笑?一看就没专心学习,该打。”

  二人对视, 挤眉弄眼一番,都认真看书了。

  老爷子往火盆里添了些柴,放到木桌下,再用一块布从上往下罩住桌子, 几人围着桌子,把腿放在桌下,热气被罩住, 暖洋洋地烤着腿。

  这脚一暖起来, 人也就不冷了,而且两人怀里各抱一瓶灌了热水的玻璃瓶, 这也是老爷子准备的,给他们暖手用。

  水壶放在桌脚旁,方便换玻璃瓶里的水,也可随时喝热水,老爷子把这保暖措施做足了。

  他穿着新棉衣,扶正头上的雷锋帽,老神在在坐在一旁批改作业。

  连续下了几天的雪,直到元旦这日才停。

  老爷子清晨推开门准备扫雪,一眼便看到院子中姿态各异的雪人,还有墙头上各种憨态可掬的小动物,以及门口左右两尊大熊猫“门神”。

  “阿爷,你看这两个大熊猫为你守门,那些雪人晚上会动哦,他们都陪着你。”

  他面带微笑地回忆着小徒弟的话,一扫以往冬日的萧瑟压抑,期待起晚上去罗家吃什么好东西。

  一九七六年,元旦。

  这一天是原主的生辰,也是阮清秋的生日,她满十五岁啦~

  “林子,你带秋秋去公社红星相馆拍张照片,从今天起就是大姑娘啦!”罗老太太笑着说,还递了一些钱和票证过来,“个给秋秋买点东西。”

  顾青林拒绝了,固执道:“阿奶,我有钱,我想用自己赚的钱给秋秋买东西。”

  “行,咱儿林子长大了,去吧。”罗老太太欣慰道,叮嘱他早些回来。

  阮清秋自是不知孙祖这段话,她在房里整理东西,翻出两个帆布包来装衣服,这是上次从县城回来,何姨给的。

  把包翻过来抖时,突然从夹层里掉出一个绣花的精致布袋,巴掌大的小,左右两边还有抽绳。

  她捏了捏,还挺厚,好奇地打开看——满满一袋凭票和钱,还有一封信。

  原来是何美芳写的,大意是让阮清秋安心收下,去部队里陪女儿过年前会来杏花村看她。

  看完信,阮清秋心里有些愧疚,好像从县城回来后,都没去看望过何姨,也没写封信或者打个电话问候一下。

  把信和钱票收起来,阮清秋决定去公社寄封信,告知何美芳,自己哪天去县城,以免她再跑一趟。

  “秋秋走吧,不然要错过拖拉机。”顾青林边说边递给她一个暖手袋。

  这暖手袋是根据阮清秋的描述,老太太做的,用粗布简直缝了成桶状,往里边塞些棉花,再把热水瓶放里面,保温时间更久,手往里面一放,暖和极了。

  这几天下雪,路不好,队里安排张春林每天送接送村民去公社,不白干活,给他记工分。

  “四丫你也去公社呐?”李梅菊也在,主动打招呼,态度亲热得很。

  阮清秋见她手挎篮子,搭了几句话,李梅菊便打开了话匣子,她一改以前老实沉默的模样,在坐满人的拖拉机上大声地说:“我去纺织厂看你大丫姐,刚做的糍粑,给她送点去。”

  都是一个村的,别人听到纺织厂,都来和她搭话,李梅菊谈兴正浓,立刻大着嗓门滔滔不绝,话里话外很是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