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82节(1 / 2)





  但是对于各方来说,这样的皇太子妃反而成了最合适的。

  令所有人惊讶的是,乌日宁贵,选择的福晋竟然是一个汉军旗的女孩子,仔细打探才知道,这孩子是和人家爹处的好了,这回了京城选秀刚好遇到人家姑娘,借着皇宫里安排的大型相亲会,和人家姑娘说了两句话,这就看上了。

  对此,苏莹觉得他高兴就好。

  这次选秀,唯一有了个满人福晋的是弘昭,弘昭这孩子也是个有个性的,他找了个在皇宫里掐着腰和人吵架的姑娘索绰罗氏。

  虽然这姑娘是被人陷害的,但是敢在皇宫里掀盘子就可以看出,这胆子不是一般的大,还好的是,这姑娘也没在大厅广众之下吵,她拉着陷害她的另一个姑娘直接去了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在那里和人掰扯,只不过,刚好让弘昭看到了。

  也真是幸好皇宫里的主子不多,在宫里的太妃到各自的儿子府里养老之后,宫里的人就更少了,苏莹那是左看右看都没觉得自己这一家几口人有增加服侍人数的必要,甚至这皇宫里,要不是为了这次选秀,都是要放出去一部分宫女的,太监是没办法了放出去了,没办法放出去,可以从源头截断进来的人数啊!

  废除太监制度,在现在这个时候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直接限制每年阉割进入皇宫的人数,像那些自己阉割自己的,那是想都不要想进皇宫的。

  在苏莹看来,胆子大没什么,只要有分寸就行,一个人如果是不分场合的发脾气的话,确实不可取,但是,从调查结果看,这姑娘确实是被陷害的,也很注意影响的想自己解决,有勇无谋,但是她这是找儿媳妇,又不是找军师,再有,这个索绰罗氏在记忆之中的清宫戏之中很少见,这个就这个,弘昭觉得满意就好啦!

  至于弘安这小子,以他到现在还在痴迷练武,整天找快要升天的张道人探讨道学的情况来看,还是他自己找吧。

  雍正皇帝做这个皇帝做了二十年,前十年确定了延续后世的遍布整个大清版图的弟子继承制的规矩以及充实北地的移民政策,后十年致力于一点一点的把所有的土地收归国有,并不再允许买卖,普及教育,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女性承爵,也催生了这些承爵的女性需要女性幕僚的市场需求。

  因为皇帝一家带的好头,一夫一妻制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不推广也不行啊,看看那爵位传承,人家皇家宁愿把爵位给其它家的嫡子嫡女也不愿意给庶子,这样出来的王公们当然要坚决维护这个制度了,最好的办法就是杜绝后院之争,杜绝后院之争最好的办法就是,只娶一个福晋,值得庆幸的是,皇家选秀的时候,还是会来个在皇宫里面的相亲,优先考虑互相看对眼的,这简直是让一群害怕婚后生活所与非人的青年男女们松了好大一口气。

  当然,你看上一个渣男或渣女,也谁都别怨就是了,只能怪自己眼光不好,反正指婚是没有和离一说的,只有死福晋死丈夫,你才有再娶或再嫁的可能。

  土地收归国家所有,创建秘折制度,发展内外情报机构,满蒙汉三族联姻,再加上苏莹和几位兄弟合作的遍布了整个大清的商业网络的收归国有,给这个国家往更好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胤禛当皇帝当了二十年之后,看着孙子都开始整天想着乘船到海外打海盗,突然发现没意思,他当皇帝这么久了,除了少年时出过一次海,就是在这片自己兢兢业业的国家里面转,看看他的皇后,前些年弘昭经过了考验接替了静亲王的位置镇守北海的时候,她还借着避暑的机会来了个千里送儿,去北海转了一圈,就是可怜了他,只在京城热河一条线上转来转去,唯一的爱好就是修个让皇后每每以异样的目光看的圆明园,这几年,皇后是越发爱和退休的茉雅琪一起这里走走那里看看了,她可能都忘记了在皇宫里面还有个丈夫呢。

  生活这东西,那就是人比人气死人,胤禛越想越恼火,结果就是脑子一热写了个退位诏书,扔给太子弘易,等脑子凉下来,面对着围着他团团转就怕他身体出了什么毛病的妻儿,觉得不做皇帝做太上皇也没什么太大的遗憾,反正儿子在海上也历练了几十年了。

  盛大的退位典礼一过,胤禛拉着福晋带齐人马上了海船,随行战船无数,直接开往终于认怂求着大清开放的欧洲,开始军事大访问,也看看那个欧洲共同的信仰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第182章

  清朝的皇帝在时代的潮流到来的时候, 顺应时代的潮流, 选择了退位,唯一保留下来的家产是紫禁城和几处皇家园林,比如热河行宫、圆明园、畅春园等等。

  清朝终其一朝, 自世宗以后, 保持着一夫一妻的制度,这种情况很好的避免了皇室的很多问题,即使夫妻之间的关系闹得最不可开交的末三代皇帝, 也没有采取废后或者找个皇贵妃, 而是夫妻两人冷战几年之后,皇帝直接选择了退位,把帝位往自己整天埋首实验室的妹妹头上一扔,和每代的太上皇一样去海外访问去了, 直接使整个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二个女皇帝。

  朝臣们如何哀嚎、腹诽、抗议, 面对着已经坐上了皇位的女皇帝,也只能忍了, 人家的皇位来的太正统了, 上一个皇帝和皇后冷战, 连孩子都不生, 使得最后不管怎么算, 这位女皇帝都是第一继承人, 他们也很绝望啊!

  再者说,人家背后的支持力量完全不怕他们,他们再抗议, 皇帝一纸文书把他们扔到海外去管海外归顺的地盘可怎么办?那里可是远离中央,吏部的发配之地,真去了那里,没人会想着把你调回来,绝对是被调派到北地还惨。

  谁让现在朝中勋贵培养子嗣都不管男女了!要知道,这么些年了,女子在文官势力上是插不上手,但是第一代静亲王茉雅琪、第二代静亲王爱新觉罗明智在北方军队的经营,南方船队又有不知道哪里来的李三姑娘以及李三姑娘带出来的女性军官的带领下,一二百年的潜移默化下,导致了军方势力对于女子当政早就从不情不愿变成了现在的能者居上。

  毕竟,也这么些年了,朝中有着三个莫名其妙就变成铁杆的爵位只传女不传男的势力,那就是在北海立下赫赫战功的静亲王一系、在帮着高宗完成了整个八旗军队改制的廉亲王一系,以及确立了大清海上领土范围的高宗亲妹宴亲王一系,这三个势力对于朝臣们来说就是搬不动的三座大山,偏偏人家几代下来第一个孩子都是女孩,培养孩子还都培养的好,还都是姓爱新觉罗氏的。

  唉!

  对女性来说,科举制度对她们的拒绝是赤裸裸的,随着承爵制度的改变,女性对权势掌控的觉醒,使得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成为一个军人,军队可是有专属几位女性将军的护卫队的,这些女性将军无一不是选择了娶丈夫,而不是把自己嫁出去,这对这些想着要挣脱自己本来命运的绝对是有标杆性的作用。

  至少进了军队的那些女人,深受女性军人的影响,无一不觉得自己的人生巅峰就是娶个丈夫,其实吧,要不是大清律令有规定,女子二十岁必须成亲,女军人三十岁必须成亲,她们会不会找个对她们来说是麻烦的人回家都是个问题。

  再说了,不当女军人,想要娶一个丈夫,那可是要交高额的税收交三年的,这是对她们赤裸裸的歧视!

  这样的结果就是,文武势力形成了对抗,还是颠覆了历朝历代的所有人想法的男女分别掌权的对抗势态。

  这位坐上了皇位的女皇帝可不觉得当皇帝是个好事,她深恨自己阿玛早早的去了,留下可怜无辜弱小的她被兄长欺负,尤其是当此时这个大清风光独好,其它地方风雨飘摇,欧洲各势力接连起义的情况,比起做皇帝,她更想去研究怎么让人上天啊!这可是活了一百二十来岁觉得继续活下去没意思才自己选择死亡的曾曾祖奶奶说的,中国一定要发展上天的技术。

  即使心中不满,她的皇帝做的也还是不错的,唯一算得上是出格的就是推行了一项数学的科考,让这个成了唯一的不论男女只要会解题就能入朝为官的科举途径,虽然是个没啥用的官,但是也是一个进阶的方法了。